讲座纪要 |【旭日-支遁人文讲座第33讲】陈瑞峰:敦煌佛经题记辨伪:以三则格套相似的题记为例
❖
5月18日下午3点,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旭日-支遁人文讲座第33讲在成均苑4幢31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浙江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陈瑞峰博士担任主讲。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罗帅研究员主持。多位同学来到现场聆听。
陈瑞峰,浙江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博士后。麦克马斯特大学宗教研究专业博士,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在T’oung Pao,Religions,《语言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在中华书局出版古籍整理著作《楼俨集》(合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元前比丘尼碑志塔铭辑录与研究”。
如何辨别敦煌出土文献的真伪,长期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写本佛经在敦煌出土文献总数中占比接近90%。将数量众多的写本佛经去伪存真,无疑是一项艰难而繁复的工作。目前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个别写本的真伪进行了判定,但仍缺乏系统性的辨伪理论和方法。敦煌佛经写本中的题记在辨别写卷真伪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前人已经发现作伪者常常在敦煌写经上添加题记以提升其价格,且伪造题记的难度远低于伪造整卷。陈瑞峰博士以敦煌佛经写本题记为切入点,希望能够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以便于学界辨别敦煌佛经写本题记的真伪。
从不同题记中提取出来的相似文段、用语,即“格套”,类似于现代应用文写作中的“模板”。同时,题记格套中所嵌含的各项信息,如供养人姓名和身份、供养对象和目的、供养日期等等,则是辨伪的重要依据。借鉴佛教造像记的研究思路,陈瑞峰博士通过对比三则敦煌佛经写本题记的格套、内容以及字迹,指出其中两则很可能是伪作。
在讲座的最后,陈瑞峰博士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大家最为关心的“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鉴定写卷真伪是否更有效”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他认为,科技辨伪诚然有其优势所在,但由于直接阅览和接触文献原件客观上存在许多困难,所以未必所有写卷原件都能有机会利用科技手段来检验。研究者更多的时候只能看到文献的照片或是影印件,因此基于文献本身的内容来辨别写卷的真伪更具可操作性。
文字:吴一尘
图片:张利明
编辑:王楚浩
审核:瞿萧荻